航天精神今日談:
航天事業“萬人一桿槍”。“四共同”原則讓“萬人”凝聚成一個“命運共同體”。“有余量共同掌握”完美促成了“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” “有難同當,有福同享”。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要管住“私”和“惡”,激發“公”和“善”,讓大家自覺自愿公而忘“私”、祛“惡”揚善。
上世紀60年代,面對超級大國的核威脅與核訛詐,讓我國具備戰略防御的二次核打擊能力迫在眉睫。1967年,我國開始了潛艇水下發射固體導彈“巨浪一號”研制任務,由黃緯祿先后擔任技術負責人和總設計師。
研制過程歷時近20年,涉及109個研制單位,涵蓋全國19個省市、10個工業部門,統籌調度和協調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。由于導彈武器研制的系統復雜性,加上大家沒有研制經驗,各分系統紛紛在制定自身指標時保留了最大的余量,而往往對他人提出較高的指標要求,從而導致分系統指標匯總之后超出合理范圍,增大研制難度,甚至令研制陷入困局。
工作中的黃緯祿
緊要關頭,黃緯祿果斷召開首次總師擴大會,讓大家將所接受的任務書指標中,已經達到和短期內能夠達到的水平毫無保留地互相交底,并要求大家都把余量拿出來,分散難點,將指標重新分配。同時明確指出,這樣的風險要共同來承擔,不能出問題時相互指責埋怨。這次會議不僅讓各單位滿意而歸,也使研制工作得到突破性進展。
最終,“巨浪一號”試驗獲得圓滿成功,使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5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能力的國家,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。
“巨浪一號”發射成功
曾與黃緯祿共事過的一位型號副總師十分欽佩地說:“余量控制一直是工程管理的大難題,誰都不愿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。黃老總讓大家把余量公開講清,這樣省去了很多爭論,使彼此建立了信任,為合作奠定了基礎。”而“四共同”原則,既成為后續航天系統工程管理的具體方法,也被奉為航天型號系統協調工作的“金科玉律”。(文/吳瓊靜 海報/張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