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,海灣戰爭爆發。“戰斧”巡航導彈首次亮相,震驚全球。
隨即,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牽頭的“國家隊”悄然集結,在劉永才的帶領下,開始了中國巡航導彈的研制攻堅。
先有“機”后有“彈”是巡航導彈研制的基本要求,這里的“機”是指某小型發動機。有關部門說:花10個億,搞10年也不一定能搞成。
于是,劉永才帶領團隊開始“啃”發動機這塊“硬骨頭”。
工作中的劉永才(左二)
面對極其有限的外文參考資料,剛剛參加工作的新人,捧起字典從語言開始學。這期間,他們進行了大量地面科學試驗,攻克了幾十項關鍵技術和短線,各系統性能有了質的飛躍。
機載待飛試驗時,飛機搖晃得厲害,人的五臟六腑都會跟著晃動起來。到最后,實在挺不住,技術人員干脆躺在機內甲板上讀數據。
為了保證低溫考核效能,某系統帶飛試驗在北方某城最冷的時候開展,那里白天零下30度。晚上,沒有飛機牽引車,重達十余噸的試驗飛機只能靠人推進庫里。年近60歲的總師跟隊員一起,舉步維艱地推著飛機前行……
發動機都是“試”出來的,經過不斷分析、試驗,多項關鍵技術指標先后被攻克,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,發動機研制成功,為研制巡航導彈掃清了關鍵障礙。
航天型號研制有一個規律,新技術不超過30%,否則,研制風險會大幅增加,成功幾率會大幅縮小。
而巡航導彈的研制,讓這一規律被華麗地“顛覆”,最終實現了包括控制、發動機、慣導等在內的超過70%的技術創新!為我國國防安全和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巡航導彈方隊莊嚴駛過天安門廣場
(文/劉華英 海報/張彤)